首页
风早已停息,而石渠文化还保留着在风中的姿态
2021-11-04 04:20:45
来源:
石渠县人民政府
阅读数:
277次
字号:
收藏
打印
分享:
分享到朋友圈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温馨提示:
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

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,

感受一阵和煦的风,

荡漾在太阳部落石渠,

那是文化的声音,

它悄无声息地出现,

在时空中留下了划痕,

那烙印是文化的力量之和,

那是风动,

此时心动。

在这个平凡的川西小县城,

也有属于它的浓墨重彩,

这儿,不只有令人心驰神往的人间仙境,

还有久远的民俗文化,

真达锅庄、巴格嘛呢石经墙、

松格嘛呢石经城

......

数千年的文明赋予了石渠独特的魅力。


真达锅庄响彻扎溪卡

在石渠,不仅有万里风光,遍布石渠的石刻文化,还拥有百年历史真达锅庄,每逢节日庆祝时,就能看见舞者们身着藏袍,男子将辫子辫好盘于头顶,女子的头饰梳为小辫子,在头顶上装饰着较大的松耳石,他们舞出灵魂,这便是中国文化遗产——真达锅庄。

2007年6月8日,四川省石渠县真达锅庄队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。至今石渠真达锅庄已有百年历史。

  >> 挥舞的真达锅庄

每当文艺表演和节庆活动来临,石渠人民便跳起真达锅庄,这时,真达锅庄的服饰和头饰便成为全场最瞩目的焦点。

男子

     头戴一种独特的帽子,藏语称为甲拉,圆型,高约25厘米左右,从帽顶开始自然垂下红色须条,若未戴帽,头饰则是将辫子辫好盘于头顶,身着藏袍,脚穿长靴,有铃铛,胸前左右交叉着彩色丝带,束于彩色腰带中,腰带中还束着各种彩色花带。

女子

身着藏袍,头饰梳为小辫子,在头顶上装饰着较大的松耳石,并在头发其他位置装点着小的琥珀,腰间链子为装饰。因真达锅庄动作激烈,所以女子装饰不易过多。

一曲奔放开朗,

又不失优雅韵味的舞蹈,

一首歌颂山水、生活的旋律,

一个寄托美好祝愿的表达方式。

石渠的迎客之道,

太阳部落的文化结晶。

石渠的魅力,在于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,不仅有中国文化遗产真达锅庄,草原还存在着300余处石刻艺术遗迹,世界上最长的石经墙----巴格嘛呢石经墙和藏区历史最雄伟的嘛呢堆之一----松格嘛呢石经城,唐蕃摩崖石刻照阿娜姆石刻,这都是人类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奇观。

丰富的石渠文化

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格嘛呢石经墙

位于四川省石渠县西区所在地,距离县城约50公里左右,始建于公元1640年,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嘛呢墙,全长1.7公里,宽2—3米,高2.5—3.5米。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巴格嘛呢石经墙,每几步就有一个佛龛,里面供着彩绘石刻佛像,多是一龛一像,有浅浮刻、深浮刻及刻线;长墙的两端立着高大的佛塔,中段的108座佛塔排成长长的队伍,和长墙并行。

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松格嘛呢石经城

位于石渠扎麦片区所在地,距县城约80公里,是一座四方形的石头城,高约10米,长100米见方,全由一块块的嘛呢石随意堆砌而成,是藏区最雄伟、保存最完好、规模最大的石经城。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整个石经城无任何框架支撑,也没有粘合剂,历经千年巍然不动,实在是一大奇迹。

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照阿娜姆摩崖石刻

传说当年文成公主一行进藏经过青海玉树(现玉树文成公主庙址),在此扎营休息了2个月,期间为当地群众保平安、造福的心愿,让工匠在康区邓柯地区四周峭壁上刻了四种救世佛像,其中刻有无量寿像的大立石,人们称它为照阿娜姆,如今,照阿娜姆摩崖石刻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雄伟的山体和灿烂的石刻融为一体,古朴厚重的线条凝固在岩石上,带着古老文学的印记,记录着悠悠岁月的痕迹,让世人恒久仰之。

石渠石刻文化,

似藏区山川、河流之中的经卷,

转动的转经筒,

呢喃的六字真言,

让壮观的石刻艺术王国,

散发出别样魅力。

时代的变迁带来了今日的繁华,

也冲击着古老的传统文化,

民俗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,

而石渠县走在文化发展的前沿,

将民俗文化托在手心,

使其大放异彩!